凤台范文网 > > 实用文 > 中国叙事散文的出现,发展和流变?

中国叙事散文的出现,发展和流变?

来源:https://www.ft263.com 时间:2024-07-23 编辑:admin 手机版

中国散文发展史

一、先秦散文

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。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;有了文字以后,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、独体等特性,在用字造句的时候,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,产生了奇、偶的自然音韵。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,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。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“散文”,并不能算纯文学,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,像伏羲的“教”,神农的“占”,都属这一类。仅管如此,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,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,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,文章的写作手法,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。

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,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。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,我国最早的“书面文学”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,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,这就是散文的起源。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,由于社会文化变迁,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、发展环境,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。

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: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。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、发展,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,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,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,增加了土地的利润,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;且当时列国并立,竞争激烈,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,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。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,并且开始迅速发展。同时,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,渐接造成商业繁荣,商人抬头。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,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,从此贵族没落,平民崛起。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,与庶民无异,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,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。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,一般的才智之士,可以抒发己见,用以劝谏君王,或著书立作,匡救时弊,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,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,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,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。

总之,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、大放光彩,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、社会阶级的变动、文化思想、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。概括的说,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,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;一类是以议论、说理为主的散文,通称诸子散文,又称哲理散文。它们有共同点,也有不同的地方,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内容、体裁、风格、结构、语言艺术等方面:文体上:先秦散文众体兼备,百花齐放。就历史散文而言,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为国别体;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竹书纪年》为编年体源裂尘。《尚书》、《国语》和《战国策》以记言体为主;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竹书纪年》以叙事为主。性质上: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,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。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,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,而不是美学欣赏。

二、秦汉散文

一、秦代

秦并六国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,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,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变的一片凋零,在钳制思想、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,短短十九年的秦代,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,谈不上什么成就。称的上有成就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,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,其文上承战国荀卿,下西汉邹阳、枚乘,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,而且说理纵横驰骋,既重质实,又富文采,往往文质互生,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。

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,分为前后两期。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说辞能言善辩的特点,最著名的是《谏逐客书》。全文立意高远,议论恢宏,笔锋犀利,说理透辟,一气呵成,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,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,时而排比,时而对偶,时而设问,既严密整饬,又灵动多变。词雹禅采富丽,具观赏美,又抑扬顿挫,具音节美,有明显辞赋源知化的倾向。

二、汉代

(一)特色

散文到了汉代,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,继续发展起来,取得很高的成就,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: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,求用的政论性文体,较之战国诸子之文,体裁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:有关治世的原则、见解和措施,而且比较深刻,也颇具文采。其中,以贾谊、晁错成就最高。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有专题性政论文:如《过秦》、《大政》等篇章;百度文库

搜索文档或关键词

中国散文发展简史-中国散文精选

17页 李长汉

中国散文发展史

一、先秦散文

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。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;有了文字以后,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、独体等特性,在用字造句的时候,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,产生了奇、偶的自然音韵。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,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。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“散文”,并不能算纯文学,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,像伏羲的“教”,神农的“占”,都属这一类。仅管如此,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,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,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,文章的写作手法,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。

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,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。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,我国最早的“书面文学”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,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,这就是散文的起源。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,由于社会文化变迁,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、发展环境,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。

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: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。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、发展,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,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,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,增加了土地的利润,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;且当时列国并立,竞争激烈,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,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。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,并且开始迅速发展。同时,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,渐接造成商业繁荣,商人抬头。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,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,从此贵族没落,平民崛起。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,与庶民无异,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,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。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,一般的才智之士,可以抒发己见,用以劝谏君王,或著书立作,匡救时弊,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,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,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,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。

总之,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、大放光彩,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、社会阶级的变动、文化思想、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。

概括的说,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,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;一类是以议论、说理为主的散文,通称诸子散文,又称哲理散文。它们有共同点,也有不同的地方,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内容、体裁、风格、结构、语言艺术等方面:文体上:先秦散文众体兼备,百花齐放。就历史散文而言,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为国别体;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竹书纪年》为编年体。《尚书》、《国语》和《战国策》以记言体为主;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竹书纪年》以叙事为主。性质上: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,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。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,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,而不是美学欣赏。

二、秦汉散文

一、秦代

秦并六国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,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,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变的一片凋零,在钳制思想、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,短短十九年的秦代,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,谈不上什么成就。称的上有成就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,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,其文上承战国荀卿,下西汉邹阳、枚乘,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,而且说理纵横驰骋,既重质实,又富文采,往往文质互生,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。

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,分为前后两期。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说辞能言善辩的特点,最著名的是《谏逐客书》。全文立意高远,议论恢宏,笔锋犀利,说理透辟,一气呵成,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,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,时而排比,时而对偶,时而设问,既严密整饬,又灵动多变。词采富丽,具观赏美,又抑扬顿挫,具音节美,有明显辞赋化的倾向。

二、汉代

(一)特色

散文到了汉代,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,继续发展起来,取得很高的成就,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
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: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,求用的政论性文体,较之战国诸子之文,体裁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:有关治世的原则、见解和措施,而且比较深刻,也颇具文采。其中,以贾谊、晁错成就最高。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有专题性政论文:如《过秦》、《大政》等篇章;

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:汉武帝至宣帝时期,文坛上空前繁荣。就散文而论,此时不仅出现了《淮南子》、《史记》两部大的散文著作,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。除了议论说理外,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。

后期的散文:汉文章较之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,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,西汉后期的散文,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《盐铁论》。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、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。从散文角度说,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,是散文的新发展;刘向的散文,可分为两类: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,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,其中的《论起昌陵疏》颇为著名等;《史记》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,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《史记》。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,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-传记文学,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。《史记》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,集先秦之大成,又为后世之楷模,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,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,

东汉前期的散文以《汉书》和《论衡》为代表。它们一为国史,一为私人著作,风格迥然不同,《汉书》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,《论衡》则表现了独立思考、自抒机杼的个性。

三、魏晋南北朝

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,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,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,代之而起的是玄学、佛学的盛行,以及儒、释、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。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、开放的时期,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。

(一)汉末至魏

鲁迅先生指:“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、通脱。”曹操就是这种文风的创始者,他的散文具有政治家的宏伟气魄,带有鲜明的帝王形象,出语豪放,无所顾忌。文章中最著名的是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,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抗争的锋芒。

曹丕较擅长散文,他著有《典论》一书,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己散佚或残缺不全,较完整的只有《自叙》和《论文》两篇。《自叙》善于叙事,其中写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,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。《论文》则善议论,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,都简明中肯。

曹植的散文,概括言之,有几个特点:一是有用世的理想和热情,胸怀大志;二是率真、恳切,有广泛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。举凡征伐、陈情、答谢、辩道、评介人物,以及田、木、禾、谷、牛等,其范围几乎达到无所不写的程度,这本身就是超越前人而为建安作家不及的;三是说理叙事,语言优美,长于抒情。

在三曹之外,七子的文章亦色彩纷呈,其中以孔融的成就最高。他的作品均属表、疏、教、令、论、书之类。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气势盛,辞采飞扬,刘勰曾评价他“气盛于为笔”。此外,又有笔调诙谐“杂以嘲戏”的特点,他常以嘲讽、揶揄的态度对待曹操,文章“词辩巧利,庄出以谐”实际上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给曹操提意见。当然,从恣肆逞才的议论中,隐约间也透露出孔融的自负、高傲。

(二)两晋

王羲之是个大书法家,其实也是个文章妙手,他最知名的文章是《兰亭集序》,文章语言清新优美,不假雕琢,尤善于写景,也是东晋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作品。

陶渊明是东晋杰出诗人,他的散文虽然不多,但篇篇真淳,宛如蓝田美玉,在当时的文坛可谓别树一帜。他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消遣、享受,心灵表达的需要,因此,他就能够在文章中自由、真实地再现自我,创造出一种真率、自然的文章风格,故刘熙载评价说:“陶渊明为文不多,且若未尝经意。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,非文之难,有其胸次为难也。”他的《归去来兮辞序》、《五柳先生传》、《桃花源记》都是再现其真性的名篇。

(三)南北朝

于骈文发展盛行的时代,在史传、地理等学术著中,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质朴的叙事、抒情、写景的散文作品,但这些作品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响,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有不同。

郦道元《水经注》

《水经注》是一部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的奇书,此书详细记述了一千多条水流的分布、走向,作者又以出色的文笔叙述水流沿岸的自然风光,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山水散文,这些山水的佳作,以多变的笔力描绘山川水脉的不同风姿,或峻峭,或旖旎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作者擅用简洁的语句,刻画山水形貌,又有骈文的精细雕琢,显然受到谢灵运以来的山水文学和骈文修辞精细的影响。此外,他还善于在山水描写中揉合进一些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,这既反映作者尚奇的特点,又显示了他广博的见闻。

四、隋唐散文

(一)隋代

隋代文风上承南北朝宫体文学的浮华轻靡。隋文帝崇尚朴质,有意转变文风,但当时作家受南朝文风的影响甚巨,一时难以改革文风。而炀帝又崇尚宫体之类的金粉文学,于是隋朝文学,又笼罩在六朝唯美的风气下,缺少新时代的气象。这期间提倡古文的作家并不多,以李谔与王通为代表。

李谔感慨时文过于讲求浮华,连篇累牍,不外吟风弄月,于是要求改变文风,使归于璞质。

王通主张为文为贯道济义的工具。他极力排斥六朝唯美文学的不是,建立道统的文学。他指责六朝文人为小人,如谢灵运、沉约等人,均受其鄙视,而倡教化作用的文学理论。

(二)初唐至贞元前

唐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可能。在此形式下魏徵等人提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问题。此时的文坛虽延续齐梁,为骈体文所主宰,却也在发生潜移默化。这种变化在四杰和陈子昂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。四杰在唐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作上。他们既是名重于时的诗人,又是骈文名家。以文来说,他们的骈体文在词藻华艳之外,又加进了俊逸刚健,没有堆砌芜杂的毛病。虽然还没完全脱离六朝文风,但毕竟表现出新的追求和倾向。

总之,四杰和陈子昂的散文代表了初唐文风改革的两个方向,一是骈体文本身的洗心革面;一是散体文章浓厚的儒家精神和风格近古。这两种倾向左右了其后的唐代文坛。选自中国散文发展简史之中国散文精选

在“五四”以来的现代散文创作中,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。

由于当时正在展开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,这种说理的文字就特别发达起来,当时除有很多政治性、社会性的论文之外,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文字,象《新青年》杂志刊登的李大钊的《青春》、《今》,和陈独秀的《偶象破坏论》、《克林德碑》就是这样的作品。

《新青年》杂志从第4卷第4号(1918年4月)起,还增设了“随感录”这个栏目,陆续发表陈独秀、刘半农、钱玄同等人撰写的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字,猛烈地攻讦了封建主义的痼疾。其中,刘半农的文章,在抨击论敌时嬉笑怒骂,寓庄物源于谐,极尽揶揄与夸张之能事。

与此同时,还有不少重要的报刊杂志也都增设类似的栏目,在这一年12月创刊的《每周评论》和1919年 8月创刊的《新生活》,就都设有“随感录”的栏目。

在这类有关社会和文化思想的评论文字中,有不少都写得生动晓畅,淋漓尽致,很有文学意味,它们的大量出现,促进了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和繁荣。

在《新青年》“随感录”中最精辟的文字,是由鲁迅所撰写的。

他尖锐地抨击那些吹嘘保存“国粹”的顽固派,“都是‘屠杀者’”(《随感录五十七·屠杀者》),“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”(《随感录四十二》),如果还要保存“国粹”,将会发生的严重后果是“中国人要从‘世界人’中挤出”(《随感录三十六》),识见精深,启人深思。

鲁迅还发表了不少篇幅略长的议论性散文,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它所造成的腐化与愚昧,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。这些作品充满了深沉而炽热的感情,不仅思想深刻,在艺术上也很有魅力,将议论性散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。

他终生都撰写这种议论性散文,作为鞭挞反动派以及旧制度、旧思想的武器,以独创的艺术形式,广泛地总结了有关社会与文化思想斗争的经验和规律。

议论性散文是鲁迅的文学遗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拍蚂肆成部分。由鲁迅参加奠基和开创的这种议论性散文,后来通常都被称为“杂文”。这种文体在现代散文史和现代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。

抒情性散文在“五四”时期常被称为“美文”,它的出现和成长,对于保卫和繁荣新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。证明“旧文学的示威,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,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”(鲁迅《小品文的危机》)。它的出现稍晚于杂文,然而在后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。

冰心是较早撰写抒情性散文的作者,她的《笑》、《往事》与《寄小读者》,奠定了她在散文创作中的地位。她经常赞颂的主题是母爱、童心和美好的大自然风光,这本身就是对于冷酷和僵化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冲击。她的文笔也委宛隽秀,清新明媚,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比起冰心来,叶绍钧的散文创作更能跟上时代的发展,他的散文集《剑鞘》(与俞平伯袭轿合著)和《脚步集》中那些吟味社会人生的文字,写得谨严切实,朴素隽永。他在“五卅”以后的有些作品,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。

周作人是“五四”时期提倡抒情性散文最力的作者,他的《美文》一文对于此类散文的创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在“bai五四”以来的现代散文创作中,最早发端和得到du发展的是议论性zhi散文。姿禅

由于当时正在展开dao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,这种说理的文字就特别发达起来,当时除有很多政治性、社会性的论文之外,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议论文字,象《新青年》杂志刊登的李大钊的《青春》、《今》,和陈独秀的《偶象破坏论》、《克林德碑》就是这样的作品。

《新青年》杂志从第4卷第4号(1918年4月)起,还增设了“随感录”这个栏目,陆续发表陈独秀、刘半农、钱玄同等人撰写的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字,猛烈地攻讦了封建主义的痼疾。其中,刘半农的文章,在抨击论敌时嬉笑怒骂,寓庄于谐,极尽揶揄与夸张之能事。

与此同时,还有不少重要的报刊杂志也都增设类似的栏目,在启如这一年12月创刊的《每周评论》和1919年 8月创刊的《新生活》,就都设有“随感录”的栏目。

在这类有关社会和文化思想的评论文字中,有不少都写得生动晓畅,淋漓尽致,很有文学意味,它们的大量出现,促进了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和繁荣。

在《新青年》“随感录”中最精辟的文字,是由鲁迅所撰写的。

他尖锐地抨击那些吹嘘保存“国粹”的顽固派,“都是‘屠杀者’”(《随感录五十七·屠杀者》),“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”(《随感录四十二》),如果还要保存“国粹”,将会悄册启发生的严重后果是“中国人要从‘世界人’中挤出”(《随感录三十六》),识见精深,启人深思。

鲁迅还发表了不少篇幅略长

最近更新

实用文排行榜精选